简体中文

【致远思维】王阳明:活得不顺心,源于七种不明智

Update Time:2019-12-25 00:02:52 Author: Source: Click:
太在意得失


王阳明曾说 :“吾辈用功,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,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” 


功夫在减不在增,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;减尽人欲,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。


要减少自己的欲望,不要太在意得失。


在这个世界上,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


祸福难料,这些身外之物,得到容易,失去也容易,在意又有什么用。


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,终日奔波,患得患失,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,成为欲望的囚徒,实在是舍本逐末。
陪伴妻子孩子,孝顺父母,亲近自然,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,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。


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,顺其自然,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。


2



太在意别人的闲话


王阳明曾说:不管人非笑,不管人毁谤,不管人荣辱,任他功夫有进有退。


别管那些闲话,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,早晚都会有收获。


这个世界上,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少不了流言蜚语,别让他人的目光或言语阻断你前进的脚步,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。


王阳明创立“心学”之后,因为和程朱理学相冲突,引起很多人的不满,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王阳明,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。


他们把“心学”斥之为“伪学”“异端”,纷纷上书弹劾王阳明。


王阳明对此的反应是不予回应,无辩止谤。


古人说“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”。


面对那些流言蜚语,不需要辩解什么,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,做成了,那些闲话自然就没了。


太过在意别人,反而会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自我。只要认准前进的方向,今日的诽谤与嘲笑必将成为来日的掌声。





3



经常在生气的时候做决定


人们常说一个词,出离愤怒。这时候,热血上涌,人是一只不受控制野兽。


做出的决定要么伤人,要么伤己。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

所以,控制自己的情绪,纾解自己的怒气,是一种修养和智慧。


正德十四年,王阳明擒获宁王后,招致群奸嫉恨。张忠、许泰率领的京边官军进驻南昌后,对王阳明进行百般漫骂,或故意寻衅闹事,但王阳明毫不为所动。


他说“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,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?只是不应当有而已。平常人在动怒时,控制不住感情,便会怒得过了度,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。”


要控制情绪,一方面,要注意平时在小事上的磨练,让自己看问题不再偏颇,保持中正平和的立场,不偏激,不易怒。时间一长,人本身就会带有一种平和安静的气质。


平时注意不要积累情绪,怒火都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,要时时沟通,不要把事情闷在心里。


也可以在发怒时停止交流沟通,迅速离场。等情绪平复下来,再作打算。


4



经常看不惯别人


王阳明说,天下无心外之物。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。


《传习录》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,说是阳明游南镇时,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,如此花树,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关?” 王阳明回答说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心同归于寂,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。”


你心里有什么,看到的就是什么。


苏轼和佛印在一起修禅时,他就对佛印说,你看我像什么?佛印说:我看见你像一尊佛。苏东坡说:我看你像大便。苏东坡很开心的离开, 回到就他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。苏小妹哈哈大笑,哥哥啊,你又输了......


佛印心中有佛,眼里万物皆为佛,苏东坡心里不静,则眼中不净。相由心生,心中有什么,看到的就是什么,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。


后来苏轼历经贬谪,飘零半生,他说:“吾上可配玉皇大帝,下可陪田院乞儿”“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”。


王阳明也曾说过:见满街都是圣人。


一个人内心恬静,并摒弃了世俗繁琐丑恶,相信了美好的存在,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。





5



常常沉浸在后悔之中


泰戈尔有句话说:“如果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,那么也将会失去星星和月亮!”


我们经常后悔,事后常想“要是当初怎样怎样就好了”,但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卖,沉浸在后悔之中,既丢失了现在,也失去了未来。


王阳明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,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,成了朝堂的兵器,四处平叛杀人。


老子曾言:兵者,凶器也,圣人不得已而用之。


每次平叛之后,看到战场上的死伤,王阳明心里都不是滋味,懊悔之情也经常出现。


但是他知道,为了避免更多人受到伤害,自己必须硬下心肠,迅速平定战乱,与其纠结后悔,不如恢复战后秩序。


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。


王阳明回答说:“草有妨碍,理亦宜去,去之而已;偶未即去,亦不累心。若着了一分意思,即心体便有贻累,便有许多动气处。


杂草有害,当然要清理掉,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,也不要放在心上,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,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,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。


人生不如意,十之八九,谁有痛苦纠结,但是面对这些“懊悔”,一定要懂得放下,你越在意,心里就越乱,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。


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,放下过去,才能拥抱未来。




6



决定视野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心




心学宗师王阳明十三岁时,母亲早逝。继母信鬼神。常常虐待他,父亲远在京师任职,不知王阳明的遭遇。 


王阳明不得已,想利用继母笃信鬼神的弱点,于半夜悄悄起床,把茶盘放在佛堂门外,第二天早晨继母见了,觉得非常奇怪。日后每天都如此,继母不由得心中发毛,但她对王阳明的态度依然如故。
 
有一天,王阳明到郊外找寻捕鸟人,买下一只平日罕见的怪鸟,偷偷放在继母被内。继母整理床铺时,突然看见这只怪鸟,害怕鬼魅作祟,便赶紧请来巫婆占卜。
 
谁知王阳明早就买通巫婆,对继母说:“王状元前妻对自己儿子遭人虐待很生气,上告天帝,现在天帝派阴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,被中的怪鸟,就是阴兵的化身。”继母听了这话,吓得脸色发青,赶紧下跪谢罪,王阳明也下跪向天帝求情,一旁的巫婆故意连声叹息离去。从此继母对王阳明便视如己出。
 
王阳明的继母,正是因为心中有“鬼神”,才会相信巫婆的说法,让迷信占据了内心,才让王阳明“有机可乘”。


我们所看到的世界,只是我们的内心“选择”看到的样子。这种“选择”往往都是不易察觉的。


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,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,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。
 
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,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,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,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,最终形成一种「真是如此」心理定势。
 
若是在愤怒、仇恨或是怀疑时,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,在偏执与愤怒、仇恨的情绪里,让暂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。
 
你相信什么,你就能看到什么;你相信潜规则,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;你相信不公平,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;而你相信努力,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。
 
所以,决定人的视野的,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,不是人的眼睛,而是人的内心。
 



7



扫除心中的善恶与对立




《传习录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,
 
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,大概是疲惫不堪,所以哀叹道:“为什么天地之间,善难培养,恶难铲除?”
 
在花园中赏花的王阳明,听到薛侃的叹息,发现教育的机会已到,接口道:“你就没培养善,也没有铲除恶。”
 
薛侃莫名其妙,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,铲除了很多棵草,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,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,没有铲除恶呢?


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,解释说:“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。哪里有善恶之别?你想赏花,花就是善的,草就是恶的。可如有一天,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,草又是善的,草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。这种‘善恶’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,所以就是错误的。”
 
薛侃吃惊地问:“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?”
 
王阳明正色道:“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,它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。”
 
王阳明接着又举例子说了黄金和粪便。黄金在人手上,肯定是善的,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就会伤害人;
粪便在人看来恶臭难忍,像是恶的,但却可以让庄稼生长,在老农心中,它又是善的。所以说,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?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。
 
我们强加于外物的善恶、有用无用,造成了心与物的对立。我们总是以自己被私欲和偏见填充的内心来衡量外物,于是,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。王阳明认为,这些都是蒙蔽我们,遮蔽我们认识自己本心和本性的的障碍。
 
其实一切眼前的风景,都是我们内心格局的折射,一切风景都是内心的风景。只有清除了私欲,清除了妄念,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。